旗山,舊稱「蕃薯藔」。傳說清代有位老太婆在羅漢外門,通往台南府城的山路旁,搭建茅藔,販賣蕃薯湯供來往的旅客充飢而得名。清初,在漢人未進入拓墾時,原為大傑巔社之地,隨著漢人的移墾漸多,逐漸改變聚落的性質成為漢人社會。 朱一貴事件後,清兵駐軍羅漢內門一帶,除了帶來社會治安的穩定,也帶動羅漢外門地區的發展,乾隆17年(1752年),蕃薯藔出現「蕃薯藔庄」的記載,嘉慶12年(1807年)蕃薯藔又由「蕃薯藔庄」發展成「蕃薯藔街」,成為阿里港街與台南府城之間的重要集市。
日治初期,日本在理番與殖產的雙重考量下,於明治29年(1896年)設立「蕃薯藔撫墾署」,統轄台南與鳳山的山地撫番與杉林、製腦事項,其後,在配合行政區規劃下,又改為「蕃薯藔辨務署」(1897年)、「蕃薯藔廳」(1901年)、「蕃薯藔支廳」(1909年),並在大正9年(1920年),台灣總督府實施州郡制度及地名改革下,以蕃薯藔境內的旗尾山為名,更名為「旗山郡」,隸屬於「高雄州」,轄有旗山街、美濃庄、杉林庄、甲仙庄、內門庄、田寮庄及不設街庄之番地,「蕃薯藔」之名走入歷史。
日治時期,日人開鑿埤圳以利農田水利灌溉,作物方面以蕃薯、水稻、甘蔗為主。甘蔗初時種植面積不廣,直到興建新式製糖工場及引進新式壓榨機,提升製糖力,乃使甘蔗種植面積大增。新式製糖工場有「港西糖業組合工場」及「旗尾糖業組合工場」,後來「港西糖業組合工場」由荒井泰治買收,更名為「高砂製糖株式會社」。 「高砂製糖株式會社」為了甘蔗原料的載運及砂糖成品的運銷,於明治42年(1909年)開始進行「九曲堂–旗尾」線糖鐵工程。
日治初期,日本在理番與殖產的雙重考量下,於明治29年(1896年)設立「蕃薯藔撫墾署」,統轄台南與鳳山的山地撫番與杉林、製腦事項,其後,在配合行政區規劃下,又改為「蕃薯藔辨務署」(1897年)、「蕃薯藔廳」(1901年)、「蕃薯藔支廳」(1909年),並在大正9年(1920年),台灣總督府實施州郡制度及地名改革下,以蕃薯藔境內的旗尾山為名,更名為「旗山郡」,隸屬於「高雄州」,轄有旗山街、美濃庄、杉林庄、甲仙庄、內門庄、田寮庄及不設街庄之番地,「蕃薯藔」之名走入歷史。
日治時期,日人開鑿埤圳以利農田水利灌溉,作物方面以蕃薯、水稻、甘蔗為主。甘蔗初時種植面積不廣,直到興建新式製糖工場及引進新式壓榨機,提升製糖力,乃使甘蔗種植面積大增。新式製糖工場有「港西糖業組合工場」及「旗尾糖業組合工場」,後來「港西糖業組合工場」由荒井泰治買收,更名為「高砂製糖株式會社」。 「高砂製糖株式會社」為了甘蔗原料的載運及砂糖成品的運銷,於明治42年(1909年)開始進行「九曲堂–旗尾」線糖鐵工程。
鐵道於明治43年(1910年)完工,開始正式營運。「高砂製糖株式會社」與「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」合併後,「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」於大正元年(1912年)完成「旗尾–竹頭角」線糖鐵,形成以蕃薯藔街與旗尾糖廠為核心的旗美地區糖鐵交通網。 日治後期,旗山的香蕉因受日本喜愛而大量種植,超越甘蔗種植面積,僅次於稻米的種植面積。香蕉因其保存不易,需要快速平穩的移動,糖鐵成為最佳運送選擇。香蕉採收後便由旗山驛統一送出,直達高雄港銷往日本,為旗山帶來豐厚的經濟收入。
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以後,民國39年(1950年)簽訂中日貿易協定,日本政府開放民間貿易且將香蕉列入中日貿易項目,旗山的香蕉又自戰時的沒落而重新興起。民國52年(1963年),日本解除進口香蕉的外匯管制,且香蕉出口由生產端:青果運銷合作社與農會與青果輸出業同業公會五五對分,又提高產地收購價格,造就旗山香蕉的黃金時代,而獲「香蕉王國」的美名。
在香蕉產業的帶動下,旗山市街的商業及服務業急速活絡起來,而與蕉農金融密切往來的旗山農會信用部,民國53年(1964年)存款突破1億3千萬元,信用業務存款為全台之冠。但隨著日本開始大量進口中南美洲香蕉,民國58年(1969年)又發生「蕉重剝蕉送金碗事件」,同一年又有颱風相繼侵台,導致香蕉嚴重減產,自此,旗山的香蕉產業由鼎盛走向式微。
在香蕉產業的帶動下,旗山市街的商業及服務業急速活絡起來,而與蕉農金融密切往來的旗山農會信用部,民國53年(1964年)存款突破1億3千萬元,信用業務存款為全台之冠。但隨著日本開始大量進口中南美洲香蕉,民國58年(1969年)又發生「蕉重剝蕉送金碗事件」,同一年又有颱風相繼侵台,導致香蕉嚴重減產,自此,旗山的香蕉產業由鼎盛走向式微。
今日的旗山,距離高雄、台南與屏東的中點,始終維持著扮演著山與平原的交界入口,也是東高雄的核心區域。雖然過往的風華不再,歷史與歲月卻為之留下優美的印記,故事瀰漫空氣,從城市進入到鄉村的山之美、老派氣息,待旅人細細品味、深深發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