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派建築

大樹臺灣鳳梨工廠(九曲堂鳳梨會社)
大樹
大樹臺灣鳳梨工廠(九曲堂鳳梨會社)

日治時期臺灣鳳梨罐頭的產量曾是世界冠軍,當時的鳳梨產地主要集中在高雄鳳山、大樹及彰化、員林一帶。泰芳商會於1918年由臺北大稻埕商人葉金塗所創,其在彰化、高雄等鳳梨產地,共設有六間鳳梨加工工廠,目前僅剩1925年設立的九曲堂第三、四工場。九曲堂鳳梨會社鄰近九曲堂車站,2004年登錄為歷史建築,2017年整修完成,2018年8月以「臺灣鳳梨工廠」再次啟用並開放。

開放時間:

平日12:00-17:30(周一公休)

假日10:30-18:30

多納石板屋
茂林
多納石板屋

多納部落為茂林區內,魯凱文化保存較為完整的地區,隨處可見傳統石板建築與魯凱族圖騰及裝飾。多納部落先民利用溫泉溪附近的黑灰板岩,以互助方式堆砌為房屋;板岩中較堅硬且顏色較深者為「公石板」,顏色較淺且易受風化者為「母石板」。現代石板屋比起傳統石板屋,石板先以機具做切割,並利用釘子或水泥輔助,屋樑挑高且有隔間;若為貴族身分者,石板屋上會加上百步蛇圖騰做為裝飾。

照片資料來源:地平線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

寶來賴家古厝
六龜
寶來賴家古厝

賴家古厝是傳統閩南式一條龍建築,賴家第一代賴亨夫婦,民國40年代自嘉義竹崎來到寶來竹林,將古厝後方的山坡地開闢為梅園。賴亨夫婦過世後,梅園曾荒廢一陣子,近年因梅子價格提高,賴家後代重新整理,目前平時露營場地經營,冬日時則成為六龜賞梅祕境。

大樹舊鐵橋
大樹
大樹舊鐵橋

高屏舊鐵橋原名為下淡水溪鐵橋,橫跨高屏溪,擔負起早期連接高雄與屏東間的糖業運輸系統。由日本工程師飯田豐二監造,1913年完工,全長1526公尺,為當時東亞地區最長的鐵橋。1987年因舊鐵橋僅單線通行且鏽蝕嚴重,在高屏新鐵橋完成後,舊鐵橋除役,1997年列為第二級古蹟。2014年建橋百年,舊鐵橋部分區段經修復,打造為長307公尺的舊鐵橋天空步道,民眾可漫步在天空步道上,鳥瞰高屏濕地的自然風光。

照片資料來源:高雄市政府觀光局提供

旗山卵石護岸
旗山
旗山卵石護岸

旗山鎮卵石堤防興建於日治時代1932年,當年扶老攜幼由旗山全區人民共同在旗尾溪河床搬運卵石石材,經過工程師傅以五包一、六包一的方式,砌石堆疊形成軟性的護岸整體,在市區形成全長一千六百多公尺的建築體,從空中看下來就像是一條巨龍,迄今七十年仍保存完整風貌,守護旗山小鎮亦成為溪畔獨特景觀。

目前護岸設有步道與植栽,每當春天區域內的花旗木、火焰木盛開,美不勝收,是旅人賞花、踏青走訪的慢行旅行最好的景觀點之一。

美濃進士第
美濃
美濃進士第

黃驤雲祖上為廣東客家人,道光九年(1829年)登上進士,在朱一貴事件後,臺灣民風四起,閩客之間的仇恨升溫,黃驤雲扮演協助官府,力阻客家與閩南族群的對立。來此走入進士第建築,順便來看黃家的伙房洋樓,可以緬懷當年閩客之間的械鬥黃驤雲先生的宅心。

里港藍家古厝
里港
里港藍家古厝

清康熙六十年(1721年),藍鼎元隨族兄藍廷珍來臺平定朱一貴事件,1723年藍鼎元長子,里港藍家一世祖藍雲錦帶領族人在里港定居,建立藍家古厝,至今已有將近300年的歷史,藍家子孫遍及海內外。藍家古厝占地千坪,結合傳統閩南四合院與日治時期的仿洋式建築,前院寬廣,綠意盎然。藍家第十代裔孫藍孟德表示:「一部藍家史相當於半部臺灣史。」那麼藍家古厝更可說是見證了里港一帶的發展史。

照片資料來源:地平線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

里港雙慈宮
里港
里港雙慈宮

雙慈宮建於清雍正年間,一開始稱為天后宮,奉祀湄州媽祖,通稱「里港媽」;1929年進行增建,儒、釋、道皆祀,並改名雙慈宮;1966年再行增建,成為今日之樣貌。雙慈宮位於里港老街內,是當地重要的信仰中心,宮內除保存著許多古匾、石碑外,並設有現化圖書館,具文化保存與增進地方福祉雙重意義。

照片資料來源:地平線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

六龜池田屋(原六龜車站)
六龜
六龜池田屋(原六龜車站)

1929年由池田兵太郎所經營的旅館「池田屋」開張,招待日本山林從業人員或日警,對高雄山林開發史具重要意義。二戰後,池田屋轉由六龜農會信用組合接管,1953年由高雄客運公司承租,1961年加以承購,池田屋開始做為六龜客運站肩負起高雄山地住民的交通樞紐。2003年公告為歷史建築,2019年展開修繕工程,致力於恢復池田屋日治時期的風貌,並於隔年7月完工。

照片資料來源:地平線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

美濃東門樓
美濃
美濃東門樓

東門樓位於今天美濃永安路上,為永安老街尾端,緊靠著美濃溪,過去做為瀰濃庄東側的防禦工事。相傳東門樓建於清乾隆年間,是瀰濃庄四個柵門中唯一有加建門樓的;1895年毀於乙未戰爭,1937年重建為樓高二層的鋼骨水泥形式,並在上頭題「大啟文明」四字,太平洋戰爭期間曾在樓頂增設小屋及大鐘做為防空警報。2000年指定為縣定古蹟,2014年再次進行修復工程而成為今日的樣貌。

照片資料來源:地平線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

美濃文創中心
美濃
美濃文創中心

美濃文創中心前身為1933年建成的美濃警察分駐所,為和洋融合的巴洛克式建築。2007年被高雄縣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,經修復後,於2015年啟用為「美濃文創中心」。美濃文創中心基地內有產業旅遊中心和幼兒圖書館,另新規劃一棟「美濃學園教育藝文館」,做為美濃地區藝術、文化活動展演與訊息交流的主要據點。

照片資料來源:地平線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

旗山糖廠
旗山
旗山糖廠

旗山糖廠,前身為高砂製糖旗尾製糖所,興建於1909年,日產糖1500頓,之後19910與鹽水製糖會社合併,1927年,再轉並為臺灣製糖會社,戰後,改制旗山糖廠,但在地人習慣稱呼旗尾糖廠,是當年旗山農產經濟重要的體系,亦是很多旗山人共同的產業榮景,南來北往的蔗工、牛車隊、長工因為糖業駐紮旗山,造就了地方移民的紋理。

園區內老樹林立,整體建築物呈現帝國風情的糖業文化,其中無論在製糖工場、糖業倉庫、辦公廳舍與醫護站等建築,都表現了糖業的南國風情,目前轉型為農業加工園區,肩負觀光與農產加值的腳色,搭配糖廠冰品與園區景致,適合半日的閒情逸致,慢行走訪。

旗山碾米廠
旗山
旗山碾米廠

旗山碾米廠,是1942年(昭和年間)由日本人建造的木造二樓建物,建築以檜木為主體,內有大型的碾米機具,是當年旗山公糧的主要集散加工廠區,公糧由政府統一收購,再送到碾米廠區碾米,而後送至日本戰爭需求,讓旗山當年成為高雄地區重要的米倉。

碾米廠建築內分成進米區、穀倉、碾米及出貨區,目前由旗山農會管理,內部的碾米機具超過80年的歲月,都還可以運作,可以說是一座活教材,即便現在米廠沒有碾米的業務,走入內部仍可以感受到建築當年的風華與檜木香。

照片資料來源:旗山區公所提供

旗山生活文化園區
旗山
旗山生活文化園區

前身是旗山區鼓山國小的「旗山生活文化園區」,是日本人來臺就讀的尋常小學。典雅的學校樣式,有風雨走廊的設計與校舍使用鵝黃色的白牆,充分表現日人在臺的教育表現,校園內設計減低威權高度的升旗臺、輕巧可愛典雅的禮堂空間,都是當時建築表現的一時之選。

目前園區內設有常設旗山展覽,是進入旗山地區的入口空間,還可進入時空迴廊,走入當年的教室風格,是走訪旗山途中,值得停留下來休憩的空間,亦有藝文活動在此展演,結合生活紋理一同進入地方。

旗山國小
旗山
旗山國小

旗山國小原為日治時期的蕃薯藔公學校。明治31年(1898)臺灣總督府發佈「臺灣公學校令」,規定8到14歲的孩童可就讀公學校,同年蕃薯藔公學校正式創立,首任校長萬羽三次郎,是旗山地區首座公學校。校舍和學校的老樹,充分表現旗山地區第一學府春風化雨的時間歲月,旗山名人,不少出自校園,也因此校園多了一份人文的培厚。

校園內,具備特色的建築,其一是旗山人喜宴聚會的重要場所「旗山國小禮堂」,弧度的大木造屋頂,搭配RC水泥結構與拱窗,形成氣派的內部空間,是學校最具代表的老建築之一。其二,是校園內的「北棟教室」,建築二層樓有百尺穿堂使用大量的方拱、圓拱型結構,表現立體幾何的美學,陽光透下有種層次感的浪漫,是婚紗攝影取景喜愛的場景。在校園外亦有一間校長宿舍展館,日式檜木結構,小巧可愛也透露出校園品味,旗山走訪時,歡迎來校舍一起感受屬於旗山的老派建築美學。

旗山武德殿
旗山
旗山武德殿

旗山建築紋理豐富,除了閩式建築、中西折衷以外,還有屬於唐朝留下的日式宮殿建築,也就是旗山武德殿。旗山武德殿興建於1934年,當年日本人為了推廣大和武德的教化,設立武德殿,除了將日式軍事訓練透過武術教化來治理臺灣,也將各式運動文化帶入。劍道、柔道、相撲等運動,早年都是以武德殿作為核心,搭配前方的「後壁田」體育場空間,成為旗山民眾集會、運動的場所。

旗山武德殿1994年,因為保存議題而遭到燒毀,2001年整修,改成玻璃帷幕的屋頂啟用,2014年,再將其規劃還原日式鬼瓦的建築,不同階段的建築思維,給旗山的建築留下多種想像,也留下不同時期的地方記憶。

美濃敬字亭
美濃
美濃敬字亭

過去紙張取得不易,為了傳達「敬惜字紙」的觀念,早在宋朝即有敬字亭的出現。美濃地區共有四處敬字亭,其中,乾隆年間設立,目前位於中山路及永安路交叉口的「瀰濃庄敬字亭」,1991年公告列為國家三級古蹟。瀰濃庄敬字亭為六角形三層式的構造,造型簡樸而優雅,亭前則有功俸倉頡、孔子等人的牌位,反映當地對文學教育的重視。